我國從70年代開始就對鞍山地區的貧紅鐵礦石進行陰離子捕收劑反浮選工藝的研究,由于受當時糧食供應緊張的制約,抑制劑采用了木素磺酸鹽,并且為了降低藥劑成本,傾向于對弱磁和強磁的混合粗精礦進行反浮選。我國在“七五”計劃期間,通過對鞍鋼齊大山鐵礦石合理選礦工藝的技術攻關,尤其是解決了淀粉的來源問題,最后確定新建調軍臺選礦廠采用混磁精礦陰離子反浮選工藝,并于國家“九五”計劃期間建成我國第一個采用陰離子反浮選工藝的大型選礦廠(規模900萬t/a原礦)。經過近幾年的研究,現在調軍臺選礦廠的鐵精礦品位已達到66%以上,該工藝在調軍臺選礦廠獲得成功為我國高質量鐵精礦選礦技術進步奠定了基礎。隨后,鞍鋼齊大山選礦廠浮選車間已于2001年由酸性正浮選工藝改為該工藝,并且原焙燒-磁選車間也于2002年初改造成與浮選車間相同的工藝,目前鐵精礦品位已達到67%以上。與此同時,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對磁鐵精礦采用該工藝也取得了較好的試驗結果,如太鋼尖山鐵礦的鐵精礦可由含鐵65%提高至68.5%以上,SiO2含量從8%降至4%以下,作業收率98%以上;萊鋼韓旺鐵礦的鐵精礦可由含鐵63%提高至67%以上,SiO2含量從11%降至6%以下,作業鐵收率97%,上述兩礦的反浮選車間已于2002年底建成投產。其后,陰離子捕收劑浮硅工藝在鞍山式貧鐵礦等選礦廠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如鞍鋼東鞍山鐵礦、唐鋼司家營鐵礦等大型礦山。
我國是較早推廣采用陰離子反浮選除硅工藝的國家,適合于處理粗精礦,通常采用的流程為一次粗選、一次精選、三次掃選、中礦順次返回再選。我國的研究與實踐證明,由于在強堿性介質中采用Ca++選擇性地活化了硅質礦物和選擇性抑制了鐵礦物,使鐵礦物與硅質礦物的可浮性差別較大,提高了浮選選擇性,因此既可獲得高質量鐵精礦,又可拋除低品位的尾礦,并且對人浮物料性質的變化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尤其是能夠適用于含鐵硅酸鹽類礦物較多的物料的分選,這一點明顯優于陽離子捕收劑浮硅工藝。其不足之處是藥劑品種顯多,成本稍高,因礦漿pH較高對精礦過濾有影響(通過加酸中和可以解決)等。